大概是70年的夏天,那阵公社要各个大队制定学大寨的规划,还要画图,先是田江南(他那时是大队团支部书记)说:你要能画,你就画吧。我还真的到山坡上去了,隔着树叶子用铅笔画了对面的山,大队党支部的老袁一看说:不行,是要在一张纸上把所有的山啊水啊沟...
国人很少自己称才。不是虚伪,而是一种文化传承。古时见面时都称呼自己是不才,小可,是不是人才,留给对方去说。朱蕴忠先生认为自己是人才,引起我的注意和好奇。看了他的文章,觉得他并未自夸,因为他确实是个人才。他的成才之路没有捷径,反而是处处荆棘...
书斋一角孙钧在潜心科学研究(2010年冬)。 孙钧在岩土材料流变力学实验室(1998年12月)。 均受访者供图 编者按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上海高校中有一批堪称为学、为事、为人示范的大先生。本报今起陆续刊发...
一 1976年,兵团转制为黑龙江农垦总局,67团也改为金边分...
陈昊苏为接受采访准备的稿件 《陈毅诗词选集》首版封面 传记文学《霜重色愈浓》 陈昊苏(右)与作者合影 陈昊苏在《霜重色愈浓》扉页留下的词作《千秋岁》 ◆秦来来 8月26日是陈毅诞辰120周年。这是一段当年与陈毅长子陈昊苏的访谈往事,聊到了与上海的渊源...
北大荒的七月,正是小麦收获的季节。 1975年已是我下乡插队到黑龙江黑河地区爱辉县爱辉公社松树沟大队第五个年头。小麦年年种,小麦年年收,故事也年年有。这年的小麦长势特别的好,那一望无际的麦海,只要瞅上一眼,谁都知道准是个丰收年。 一 快开镰了,村...
书桌前的圣野 施晨露 摄 圣野写给解放日报读者的话:诗化中国。 ■记者 施晨露 六一儿童节前夕,记者拜访了百岁诗娃娃诗人圣野。 尽管如今以居家为主、外出不多,但在诗的国度里,圣野一直是逍遥的。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有一个诗化家乡、诗化中国的梦想。...
想要采访留延知青寿林娣,在半年前已经纳入我的计划了。 一个嫁入朝鲜族家门的上海姑娘,孝顺赡养公公婆婆直至送终;无怨无悔地抚养帮助一个小叔子四个小姑子成家立业;含辛茹苦地把三个子女送进大学校门;自己在延边的商海里打拼一辈子,并且取得不凡业绩的...
1970年10月25日 晴 州、县领导部门传达文件精神:今年冬天决定让上海知青分批回上海探亲。 大队首先批准了我与一队的小丁回沪,这是插队落户两年之后的第一次。回想去年,祖母生病唤我回上海而大队没能批准;集体户小洛思家心切,也学着邻队上海知青的办法,...
(连载一) 1、深秋,人烟稀少的乌珠穆沁荒草萋萋一片萧瑟。入夜,寒意已浓,建在高岗上的彦吉嘎庙显得冷清凄凉。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抄家,批斗,人人自危,灾祸从天而降。微风吹动庙宇角上的风铃,发出一阵阵叮叮咚咚的声音。庙前没膝的荒草把彦吉嘎河巧妙...